2018年8月25日下午,“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千岩竞秀”为主题,通过“乡关何处”、“去塞求通”、“畛域无限”、“湖山胜览”、“闲情偶寄”五个部分,展出了画家陆秀竞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中国画作品100余件。本次画展由中国 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西泠书画院、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长三角传媒联合承办。画展研讨会将由著名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 担任学术主持,《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担任策展人。本次画展将持续展出至9月2日。(温馨提 示:中国美术馆每周一闭馆 观展联系人:虞小姐15958106300)
画家简介
陆秀竞先生196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历任西泠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美协理事,杭州市美协副主席,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副 会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政协诗书画社艺委会委员。
陆秀竞先生师从著名画家顾坤伯,后得陆俨少亲授,又深受潘天寿、 陆维钊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熏陶。在50年的创作生涯中,越峰登岭、踵事增华。特别是旅居美国多年, 汲取西洋绘画艺术精华,大胆创新并融入中国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曾被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美国洛杉矶鲍尔博物馆和各类书画院收藏。
综合墨法 自立而目 童中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筑基于笔,建勋于墨”。黄宾虹总 结、发展传统,提出“五笔”(平、留、圆、 重、变)、“九墨”(浓、淡、破、积、泼、焦 宿、渍、亮),加上“水”法,回到中国画的创造源头。陆秀竞是墨法的综合创造者,自立而目。 秀竞1962年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 画系山水专业,班主任孔仲起。仲起是我学兄,笔势雄健,尤长画水,当代无出其右。我在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三年级分科学山水,老师顾坤伯先生,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1963 年,被任命为陆俨少先生的助教。当时山水教学,先学顾、陆的课徒画稿,再学宋人小品,写生、创稿,渐次上溯积累, 我也为秀竞班上准备临摹材料,也讲一点心得、感想。那时尊师爱生,关系尚 严。秀竞小几岁,见我必称老师,实是画友。记得 1964 年在上虞梁湖搞“四清”,结束时与几位同学沿曹娥江边上行,越小山,过城镇,一起观赏速写近二十里,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秀竞将在国家美术馆开画展,请邵大箴先生作序。大箴先生是理论家,文章洋洋洒洒,自不待言。特来邀我也写几句。我读过一点中外画论,但不善文 词,作为画友,义不允辞,生性褊急,只能直言几点读画感想。 秀竞的画,大概可分两类。一类传 统出新。所谓传统,自顾恺之到近现代,有各家各派的写“形”之法。其中关键,一在用笔,一在形象。“用笔”不同 “线条”,以书法为基础,一点一画,“平、 留、圆、重、变”,墨由笔出,达到清、润、沉、厚、活的视觉效果。用笔用墨看标 准,线条则无准则。“形象”与“形体”,只争一字,形体二字皆实,象字虚实之 间。秀竞说,他的创作遵循“写实精 神”,“重写实,是绘画立足的基础,重写意,是绘画崇尚的精神,形神兼备,以韵为先,通过自己的审美,把自然之美升华为一种充满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的艺术之美。”写意即写“意思”、写“心”。写 实与写意结合,是目与心的综合。秀竞 的写实与西方不一样。看他的画,运笔沉稳圆实,运墨(包括运色)透彻,不用渲染,全由点画积成,结构则并不处处画到,参差撞让,断联承接,黑白虚实, 互相生发,大空小空,顺势而成,气象滃郁,是传统意味。秀竞有“识”。有识则 不徇人,不为古欺,不为习染,他的画有 石溪、石涛、沈周或宾虹、坤伯的趣味, 却不是石溪或者宾虹,秉承“虽师勿师”,“似我者下”的精神,异其迹象是秀竞自家面目,可见几十年的功夫,所以我说画无本体,亦无本法,功夫所至,即 其本体。 另一类主要发自西北之行,是黄宾 虹“九墨”的综合,或可称为泼墨山水。 其间用笔,设色、泼、破、渍、积,以及水 的倾泼,浑然一体,几乎难分先后。它不同于张大千用笔与泼墨泼色的二分脱节,又见蕴藉,更不要说现时一般泼 墨作品的浅薄。 现在大力提倡创新。画本来就是画,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不仅提炼概括,也不完全是凭空想象,合内外,通心 物,以性情为基,通情达理。中国画的创新,写情景,写“意思”,写理想的追求,可以坐对移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生境界。中国画的创新,实为继承创 造,需要性情、功夫与修养,还要才、力、 胆、识。过去的所谓“八五新潮”,大都有胆乏识,只能热闹一时。中国画的创新,也不在画幅大小。按现时的看法, 黄宾虹大都是“小画”,潘天寿的大画, 绝不是小画放大,内容也不重复。而现时作品,动辄几米十几米,桢卷乃至一 二百公尺,笔墨不到家,一看即令人厌 烦。继承创新不容易。我特别欣赏秀 竞的近几年之作,如2011年的《秋韵》、 《山水幽淡》,2015年的《梯田》、《故乡》, 2016年的《外婆家》等,所以欣赏,在于他有“识”,是前二类的再综合,更加精彩。画幅不大但经得起读。或称我所见不多,他的这些综合,全是中国的笔墨功夫,目前还不多见。艺术贵在异中求同,只有强化中国特色,才能“拉开距离”。 黄宾虹八十五岁左右变法,秀竞还年富力强。平常似喜用秃笔,如加以飞提,更见锋棱,圆中见方,增其拗峭;用心边角虚实,题识位置稍加注意更增画面阔大。 做人要老老实实,画画不必太老实。放大胆量,增加想象力,在变化的笔墨本体关系中,在笔墨的理性条件 中,发挥自己的潜在创造力——运以感性的自由,在经意中有不经意,与时消息,则形式上更有突破,用生为熟,则作品自然更上层楼。
画家后记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是我浓缩的写照! “钟灵毓秀”是我族辈序。我为“秀”字辈,取名“秀 竞”,因命相缺土,故取号“千岩”,字“峥”。此身以绘画为业,专攻山水,与笔墨相伴,几近一生。“千岩竞秀”,是为名号的出处;“万壑争流”,隐寓了专业的指向和志向。 我对绘画的爱好,缘起父亲和祖父,因社会和家境之故,他们搁置的画笔,由我捡拾并传承和光大之。高中入读于杭州一中(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后进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从此步入画坛,耕耘其间,乐此不疲。 在美院学习,是我一生中最为美好的经历,得到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潘韵等大家的教授和关照,当时 的情景至今在目,忘记不得;先生的教诲更如甘露净 水,浸润入心,终身受益。 我尤喜欢陆俨少先生的笔意墨韵,“融气象高华壮健,笔墨变化多方,韵味融液腴美”,一直是我的高标, 我倾羡先生杰出的才华,更感铭于他亲近平和的为人。 我喜欢黄宾虹先生的秃笔,醉心于他的“七墨”,他 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更是我的 “座右”,引为圭臬。我作画常用苍劲厚重之笔,无不浸 润着先生的滋养。 我曾多次游访国外,有人问我:“Why 0nly white and black?”(你的画为啥总是黑与白的?)我很想告诉 他“墨即是色”的道理,然这有些玄妙,门外之人难以理解,故只是以笑作答。 在国外的日子,感触良多的是西画的理念,由此产生出的画派,缤纷灿烂。譬如印象派、表现派、抽象派 给过我强烈的触动。张扬个性,冲破藩篱,强烈的心灵 诉求和情感表达,给我的感觉是深刻的。 对绘作陆俨少曾道:“中国画贵在似于不似之间, 似乃具象,不似为抽象”。陆先生的高论,切中了中国 画的肯綮,显示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追求。 中国画它是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又先有重 彩,后有淡彩。中国画的色调,单纯、清新、明快,对比 强烈又统一和谐,有自己的审美理趣。中国画设色,不 在乎实体的色彩变化,注重的是人的主观感觉。 中国画着彩有青绿、金碧、浅绛(以赭石、花青为主 色)等,巧设浓淡雅俗以应体。说到中国画的色彩,不 能不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其色彩浓丽辉煌,线条粗犷 流利,表现了极具民族性的用色特点。 然,就用色而言,中国画的发展显得有些迟滞。文 人画提倡“水墨为上”,于是“墨即是色”成了绘画主 流。再,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比较程式化,就近代对色彩的运用有了突破,涌现了林枫眠、张大千、刘海粟等一批大家,他们对色彩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枫眠先生强调色墨的表现,讲究光色的互补,调子灰而协调统一,创作有西画的影子,也别具一格。张大千、 刘海粟先生,开用泼彩之先河,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有 装饰效果,着色追求主观感受,并不求与实体的一致。 近年来,我紧随诸家之后,对中国画用色也作了思 考和实践。在设色上,我坚持以墨为阵,色之为诗,认为恪守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传统,是创新立派的准则。为此,必须于“墨本求工”,也就是以笔线墨韵为基础,先墨骨而后设色,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淡色唯求清逸, 重彩唯求古厚。寻求墨与形色的统一,不失中国画之本源。设色,特别是青绿法,须清润而不浮薄,沉厚而不晦滞,明丽而不媚俗,辩证施彩,风韵自足。常中有变,变中 有常,既守墨法,又不拘泥,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 西画开阔我们的眼界,中画是我们的立足之基,幻化多彩是为象,墨染线勾是为本,传承创新架构新的绘 画艺术任重而道远。走自己的路,创建自己的风格,求新求变,为画家心绪的抒发。 我对笔墨孜孜以求,玩色弄彩更是乐不思“老”。我 喜欢西部雄深博大的高山,也喜欢南方绵延净美的江河, 在天命之年,常常喜欢作些花鸟鱼虫以自娱。小件看似随意,却也轻漫不得,一笔一画此时才是最见功力处。
陆秀竞 于 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