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陆秀竞:一生好入山水游 “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即将在北京开幕
2018年08月16日

记者 夏琳 郑成航


    8月25日,杭州籍画家陆秀竞先生即将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本次画展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浙江省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西泠 书画院、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长三角传媒联 合承办。画展将持续展出至9月2日。这是 年逾古稀的陆老,第一次举办个展。陆秀竞 的绘画生涯,已经有5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 “一生都在这个上面。”积50年之功的一场个 展,怎能不浑厚华滋、大气磅礴? 一生锁定山水 作为著名的山水画家,陆秀竞与传统 山水似有宿缘。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祖辈 可以追溯到南宋诗人陆游,祖父、父亲就 长于书法绘画。“我的高祖父定下‘钟灵毓 秀’四字为后辈名序,我是秀字辈。一出 生,祖父即给我取名为‘秀竞’,字‘峥’,取 号‘千岩’。”古人云:“千岩竞秀,万壑争 流”,陆秀竞就在父辈的影响下,不知不觉 间便喜欢上了绘画,与山水林泉有了渊 源。而后来真正以山水为业,则始于中国 美术学院。 1962 年,陆秀竞考入浙江美术学院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我们这 一代人最值得夸耀的,就是曾经得到过大 师们的真传”。陆秀竞读美院时,周围的 老师是潘天寿、陆俨少、顾坤伯、陆维钊这 些近现代书画大家。当时的山水专业,主 课老师是陆俨少先生,另有孔仲起、童中 焘两位助教,全部学生只有五人。这样的 教学条件,可谓空前绝后。“几位老师,每 天盯着我们上课,一边讲,一边示范。如 何下笔、如何用锋,巨细无遗,陆先生还亲 切地唤我‘小陆子’……我至今依然感蒙 诸位先生的谆谆教诲,实在是万幸。” 陆维钊先生的书法课也让陆秀竞印 象深刻。陆维钊对学生要求严格,并会根 据不同学生的笔性特点,挑选适合的碑 帖。“大概是我的笔头比较粗犷放达,陆先 生给我挑的是颜鲁公的《争座位帖》,希望 我能吸收里面的厚重、大气。” 陆秀竞时常回想在美院的时光,从老 师们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专业上的笔墨运 用、绘画风格,更多的是如何读书做学问, 如何做品格高尚之人。“先生教导我们,在 学校应该掌握的是怎么做学问,想清楚以 后艺术道路要怎么走,做好‘内修’。有过 这样的经历,我们这代人,绝对不会轻言 自诩‘大师’。后来,我也渐次悟得,人生 唯有真情怀,尽己之能亲其山、痴其水。 就这样,我的一生被‘锁定’在中国画的艺 术生涯当中了。” 笔墨当随时代 从美院毕业后,陆秀竞先后在绍兴鲁 迅纪念馆、萧山文化馆、西泠书画院等地 工作。他按照美院学院派的模式,注重基 本功、注重生活、注重创作,培养出了一大 批优秀的山水画家。作为浙派山水画的传承人,陆秀竞继承了前辈们注重于笔墨 的造型,追求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的写意 精神。他认为,这是一种在特定地域文化 精神熏陶下所形成的,既有刚健大气的一 面,同时又刚中见柔、刚柔相济。 传承前辈和经典的同时,陆秀竞也时 刻不忘“时代”和“生活”,他说:“我喜欢新 的东西”,也认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 于生活”。陆秀竞的所有作品也遵循这个 道理,本质上都来源于生活,而时代的变 换,也会最真切地反映在生活中。由此涉 及的绘画题材、内容、技法等各个层面,都 随之不断转变。 在传统时代,山水画往往是失意文人 逃避现实、超越功利的游戏,因而也不免 与大众生活保持距离。这样的风气至今, 不少画家仍以“玩笔墨”为绘画的目的,其 作品也与时代脱节。陆秀竞对清初石涛 的大声疾呼:“笔墨当随时代”深有体会, 他希望能以此为准则,不仅从笔墨技法的 角度理解此语,更在描绘对象上与时俱 进,要求自己摆脱晚清以来文人画陈陈相 因的模古之风,将目光投向郁郁生机的现 实山水世界以及生活花鸟情趣。 “我相信一句话,载入史册的艺术品 必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陆秀竞说。以墨为阵色为诗 退休以后,陆秀竞游历海外多年,喜 欢新鲜、热爱生活的他自然而然地“深入” 到了西方的艺术和自然当中。他游访各 国,参观了大小博物馆、美术馆,“现代印 象派、表现主义、抽象派等各派绘画,震撼 了我的心灵。特别是那色彩绚丽之胜,最 能打动我,那种通过色彩所展现的强烈、 深沉,以及对心灵的冲击力,是我希望借 鉴并加以运用的。” 事实上,“色”与“墨”的关系是陆秀竞 多年来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曾有位美国 朋友来到他的画室,问道:你的画为什么 只是黑与白?“当时我无言以对,他不懂中 国画‘墨即是色’的道理。中国画的色彩 本身就有一套完整的传统法则,怎样发挥 推进中国画的色彩问题,又不失传统笔墨 之美,这是我感兴趣的命题。”中国画讲 究“写意”,陆俨少曾说:“中国画贵在似与 不似之间,似乃具象,不似为抽象。”陆秀 竞认为,从这点上来讲,西方现代艺术和 中国画的意韵诗境其实是相切合的,故而 他对色彩的探索早有期许。 于是,陆秀竞做了许多色彩上的尝 试,他总结了潘天寿、林风眠、张大千等前 辈所做的努力,也吸收敦煌壁画绚丽浓重 又细致和谐的用色和简练传神的笔墨线 条,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逐 渐形成了“以墨为阵,色之为诗”的创作 观。也就是以笔线墨韵为基础,先墨骨而 后设色,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淡色 唯求清逸,重彩唯求古厚,寻求墨与形色 的统一,不失中国画之本源。 这次个展中,将展出 100 余幅不同时 期的作品,陆秀竞希望能借此机会,用自 己的艺术语言讲述这一番山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