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曾经掌门西泠书画院 77岁的他要开人生第一场个展
2018年08月10日

  这几天,77岁的陆秀竞正在准备他的第一个个人画展。 8月25日,“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将在北京中国 美术馆开幕,展出他50余年创作的130余幅作品。 1962 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的他,师从 顾坤伯,后得陆俨少亲授,又深受潘天寿、陆维钊等艺术家影 响。毕业后历任西泠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省美协理事,杭州市 美协副主席,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那时候先生们上课 讲得不多,都是亲自示范 采访陆秀竞是在他的画室。夏日的午 后,阳光炽烈,陆秀竞坐在临窗的长椅上,回 想起在美院学习的那些时光,时不时浮现笑 意:“我是1962年考进去的,那是潘天寿在美 院实施分科考试的第一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陆秀竞仍然清楚记 得,那年考试的三次“放榜”:先是交几件作品 报名,初审结果公布在学校门口,通过了才能 参加考试。第一场山水考的是盆景写生,榜 上有名,才能参加命题创作考试,那一年,他 拿到的考题是“放牧归来”。 “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都到考场来巡 视,兜兜转转看了一圈,就是没往我这边来。 我心想,糟了。”陆秀竞笑了起来,“监考老师 是潘韵,他走到我后面,咳嗽了几声,说差不 多差不多,我就停笔了,他又提醒我,题款题 款,然后我就题款。” “那时候的美院就是这样的气氛。”陆秀 竞说,当时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加起来 才16个人,古文学、书法以及篆刻这些课都 是一起上的。“陆维钊第一天来上课,先让我 们自己写,写什么都行。交上去,第二天他一 个个分析,谁可以走哪个书法家的路子。我 的字偏向粗犷,所以他让我学颜鲁公。” 众多先生里,陆秀竞最感念陆俨少先生, 他们关系最亲:“先生觉得我笔性跟他像,我 去找他的时候,他要是在写字,就会喊‘小陆 子,你过来,我给你写张字’,然后抄一段《画 论》给我。那时候先生给我们上课,理论讲的 不多,都是现场示范,怎么下笔,怎么用色,怎 么收尾。然后就是点评作业。” “后来我接沙老(沙孟海)的班,做了西泠 书画院的院长,陆先生来杭州也一定会找 我。”陆秀竞说,“我们怕他累了要送他回去, 他说不要,就在我办公室那张旧沙发上休 息。当时我们也没食堂,都是从自己家带饭 来,不好意思拿给先生吃,好在楼外楼离得不 远,我们就去买两个菜。先生喜欢吃软的东 西,喜欢吃鱼。后来买的次数多了,楼外楼师 傅都晓得了,说以后先生来了打个电话过来 就好,他们把菜送过来。” 再后来,陆俨少要离开杭州去深圳,那场 告别杭州的展览就在西泠书画院里办的:“那 时候真是盛况空前,我们那个楼是木头的,出 于安全考虑,只好限流了。” 77岁办第一场个展 开启另一个新开始 聊天的过程中,陆秀竞不止一次提到自 己很幸运:一是能师从这些大师,二是能一生 都从事艺术工作。50余年的创作生涯,也让 他越来越通透:“山水、花鸟、人物均为中国画 之本属,理法是相通的,都是笔墨对生活的解 读与体悟。传神、达意、取韵的连动中,显示画 家的艺术情感和思想,展现艺术风格和品性。” 因此,他的创作也遵循了“艺术来源于生 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8月25日的展览,为陆秀竞作序的是中 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画集撰写前言的是 著名画家童中焘。 吴为山评价他的作品时说道:“陆秀竞的山 水画艺术远溯石涛、石谿,先后汲取黄宾虹、顾坤 伯、陆俨少等山水画家之所长,并师法造化。他 善于根据描绘对象而多有变化,不拘一格。” 童中焘则很喜欢陆秀竞近几年的作品, 如2011年的《秋韵》、《山水幽淡》,2015年的 《梯田》、《故乡》,2016年的《外婆家》等,“画 幅不大但经得起读。他的这些综合,全是中 国的笔墨功夫。艺术贵在异中求同,只有强 化中国特色,才能‘拉开距离’。” “为什么77岁才来办第一场个展?”采访 最后,记者问道。“我想把这个作为我50余年 创作的总结,同时作为我接下来艺术创作的 新开始。”陆秀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