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多写雨中山 —— 陆秀竞的山水绘画
2025年07月31日

况  达


画贵“模糊”。然此“模糊”之意趣却会出自于画家的高度清醒之中。

在山水绘画领域中,“模糊”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境界。所谓“模糊”、一是指形象的“模糊”性,诸如意到后的笔不到;物象的似是而非;水墨交破的浑浑状态等;二是指意境的幽曲隐晦性。上乘之作的“模糊”,其内涵信息量不仅丰富,而且是可变的。笔笔清楚,一目了然的作品固然格属下品,然而要做到“模糊”又并非易事,其难即在于对似与不似问形象的艺术把握,同时也在形象相互组合而构成的意境设立上。这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家本人在创作之前的“艺术前结构”,也取决于艺术家对绘画诸构成因索的修养和敏感程度,即曰:“艺术慧根”,再或曰“灵性”、“悟化”。

大物大象反映在绘画之中,并非一定要浩浩荡荡,所谓:“惚兮恍兮”,物象其中,“景愈藏而境愈深”,凡能得大寂之处听大音,“模糊”之中见大象者,便能以笔墨的少少许,表现出大世界的许许多。西泠书画院副院长、专职画师、著名山水画家陆秀竞正是于此点上把握了这个契机。

从《明月长送千帆归》的海天一色,《小镇秀色》的春霏迷蒙,到《雨中泛舟》的空水氤氲……笔墨的酣畅淋漓,画面的浑浑然“模糊”,都展现了一种清润、空灵、无限和幽秘的艺术魅力。从他众多的这类题材和这种形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到他审美情趣的指向:追求物与我互为化融,意与境合和相生。

每见一些作品,笔挺墨平,意味索然,“画不够”就“话来凑”,画面上密密匝匝布满了画家的话,非唐诗,即宋语;非“道语”即“禅说”,故弄玄虚,也制造了一种“模糊”,但此“模糊”却意在掩盖作者对绘画语言的生疏和低能。而陆秀竞的“模糊”是绘画语言的运用,是清醒的完整,是“藏”的艺术,是画家功能精湛的体现,给读者以愉悦、畅达的感觉!

一方山水能滋养一方人的体魄,能化生一种精神,能培植一种气质,能形成一种文化。陆秀竞1942年生于偏盛阴柔、山清水也秀的浙江,性格内向温和,朴实不雕。196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在传统绘画领域中,受到过正统的教育,有着深厚、坚实的专业功底。在30多年夫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他不随波逐流赶潮头,坚持着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追求,苦苦地寻找着新的表述语言,逐渐形成了善以“模糊”写雨山的鲜明艺术特色,不少作品先后在国内外的各种展览中展出并出版和发表。而今他仍在执着地追求着,继续完善和开拓着一条属于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