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慧
文化自信谱华章
北京,一抹秋的色彩。8 月 25 日, “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在 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这也是时年77岁 老画家陆秀竞人生中的第一次个人画展。
水墨,浸染小桥流水
穿越千岩山水,气势扑面而来。 眼前,散落五大展厅的 100 余件作 品,或小桥流水,或大气磅礴,或浑厚华滋 ……从新浙派山水到现代风格的艺术创 造,人们在不同主题、不同意境中,领略陆 秀竞徜徉于中国画山水涧,无出其右,独 秀一枝。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陆秀竞自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创作的中国画作品 100 余 件,通过 5 个部分呈现了画家 50 余年的 艺术历程——“乡关何处”以质朴的深情 娓娓道来,在湿淋淋的江南水乡,记录了 画家艺术的起点;“去塞求通”以地理上的 旅行和艺术上的跨越为主旨,那或浓重或 淡雅的千岩山水,向我们展示了画者在天 地间的寻找和探索;“畛域无限”旷远无 穷,量若虚空,体现了画家跨国行走的经 验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探寻;“湖山胜览” 层次鲜明,远近结合,布局错落有致的湖 光山色,展示了画家对浙派山水的独特继 承和发扬;“闲情偶寄”以花鸟、人物、书法 等作品,展现了大型山水作品之外,艺术 家在生活中对自然情趣的关注。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眼里,陆秀 竞的山水画艺术远溯石涛、石谿,先后汲 取黄宾虹、顾坤伯、陆俨少等山水画家之 所长,并师法造化,善于根据描绘对象而 多有变化,不拘一格。 陆秀竞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父亲 就长于书法绘画。“祖父给我取名为‘秀 竞’,字‘峥’,取号‘千岩’。”古人云:“千岩 竞秀,万壑争流”,陆秀竞就在父辈的影响 下,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绘画,与山水林 泉有了渊源。1962 年,陆秀竞考入浙江 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向艺术教育 大家、中国画大师顾坤伯学习;同年又逢 中国画大家陆俨少来杭执教,陆秀竞得以 在陆俨少门下求学。 绍兴,是陆秀竞的故乡,鉴湖水滋润 了他的灵气。杭州,是陆秀竞的成长地, 西湖水洗涤了他山的笔墨——陆秀竞成 长的环境,不仅滋养着历史上的浙派山 水,也养育了陆秀竞等现代浙派山水画 家。陆秀竞早期山水画淡墨清岚、设色古 雅,体现了云烟浩渺的江南意蕴。
线条,交织大漠戈壁
远到新疆大漠戈壁、敦煌莫高窟,近 至雁荡山、黄山,陆秀竞的艺术人生充满 活力,他踏遍祖国的大山大川,只为追寻 笔墨在宣纸上的刹那晕染。大水大墨的 语言,营造出瑰丽而深沉的意境。 “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中,中国画 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完善的绘画语言和美 学系统,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画的创新变 得更加困难。”陆秀竞说,二十世纪三四 十年代的边疆写生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做出了贡献,可以列出张大千、吴作人、关山月等一大串名家大师,也正是西北 之行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画的认知,也改 变了他们手中的笔墨。 画家童中焘说,陆秀竞的作品大概 可分两类:一类传统出新。注重用笔和 形象。“用笔”不同“线条”,以书法为基 础,一点一画,“平、留、圆、重、变”,墨由 笔出,达到清、润、沉、厚、活的视觉效 果。一类是泼墨山水。其间用笔,设色、 泼、破、渍、积,以及水的倾泼,浑然一 体,几乎难分先后。 陆秀竞读美院时,身边的老师是潘 天寿、陆俨少、顾坤伯、陆维钊这些近现 代书画大家。当时的山水专业,主课老 师是陆俨少,另有孔仲起、童中焘两位 助教。 陆秀竞画中的线条就得溢于那时 的书法功底。“陆维钊先生的书法课让 我印象深刻,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并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笔性特点,挑选适 合的碑帖。大概是我的笔头比较粗犷 放达,陆先生给我挑的是颜鲁公的《争 座位帖》,希望我能吸收里面的厚重和 大气。”“画中国画,书法功夫很要紧。 写字的功夫,就是线条的功夫。我从小 就练书法,现在都已经成为习惯了。”陆秀竞回忆说。
色彩,蕴藏中西风情
如果说水墨,是陆秀竞早期艺术创 作的最大特点;那么,色彩则构成了陆秀 竞其后创作的重要元素。 事实上,“色”与“墨”是陆秀竞多年 来思考与实践的主题。陆秀竞说,中国 画的色彩有一套完整的传统法则,怎样 发挥推进中国画的色彩,又不失传统笔 墨之美,这是他感兴趣的命题。新世纪之交,陆秀竞游访各国,参观 了大小博物馆、美术馆,“现代印象派、表 现主义、抽象派等各派绘画,震撼了我的 心灵。特别是其色彩绚丽之胜,最能打 动我,是我希望借鉴并加以运用的。” “世界各国的艺术和现实经验,使陆 秀竞的创作悄然发生变化。”艺术评论家 邵大箴说。 探索无穷尽。陆秀竞做了许多色彩 上的尝试,他总结了潘天寿、林风眠、张 大千等前辈所做的努力,也吸收敦煌壁 画绚丽浓重又细致和谐的用色和简练传 神的笔墨线条,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时 代背景,逐渐形成了“以墨为阵,色之为 诗”的创作观。也就是以笔线墨韵为基 础,先墨骨而后设色,做到墨不碍色,色 不碍墨。淡色唯求清逸,重彩唯求古厚,寻求墨与形色的统一,不失中国画之 本源。 他也从别样的风土人情中体会到新 鲜的空气,感受到差异化的创新可能 ——《黄石印象》《洛杉矶写生》运用了中 国山水的表现方式,将瑰丽色彩施赋其 中,别具浪漫气质。《亚马逊河写生》则直 接采用中国水墨的画法,萧萧落木、远山 成片的色彩景观充满文人情趣。正如本 次画展策展人、《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 所言,在中国画坛陆秀竞有自己的偏爱, 但他并不反对和排斥其他的艺术门类和 艺术风格,相反,更多时候他常常在自己 的艺术基础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广为 吸收古今中外对自己创作有益的因素, 从而造就了他万壑争流、千岩竞秀的艺 术品格。
记者手记
亲山痴水 方能致远
刘 慧
这一次,从没办过展览的陆秀竞,一 步登上中国美术馆的艺术殿堂,我想原因 有三: 一是他得名师真传。 1962年9月5日,是陆秀竞到浙江美 术学院报到的日子。当时全国的美术学 院,只有浙江美术学院在招山水画班,在 全国也就只招了 5 位同学。当时的专业 老师都是大家名流,数数看,个个如雷贯 耳,大名鼎鼎。 二是他坚持不懈创作。几十年来,陆 秀竞在艺术上,始终坚持探索:勤于写生,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用心作画,诉诸真感 情,表现真趣味。这也铸就了不同于他人的画风,在画坛自成一格。 三是他擅长“东张西望”。陆秀竞旅居 国外多年,汲取西洋绘画艺术精华,大胆创 新并融入中国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 风格,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也不断提高。 人生唯有真性情、大情怀,尽己之能 亲其山、痴其水,方能走得更远,看见最美 的风景。陆秀竞的一生都被定格在了中 国画里。 “我想把这个展览,作为我50余年创 作的总结,同时也是接下来我艺术创作新 的开始。”陆秀竞笑着说。 寄情山川而不事张扬。对陆秀竞而 言,一生只办一次个展足矣!